English

煌煌大著与末世经典

1998-09-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即使没有本世纪的所谓知识爆炸,包罗万有的百科全书也是不可能的。一个篇幅有限的著作必然面临选择的问题,也只有通过选择才能完成一种诠释。

迷人的世界

江苏科技出版社于1998年8月出版了一部大部头的科普性质的百科全书,书的名字很迷人,叫做《迷人的世界》,副题为“图解自然、人体、科技大百科”。该书大16开,共35.5个印张,580页。铜版纸彩色印刷。定价260元。是一部图文并茂的科普著作。

这部书共分三个部分:自然、人体、科技。三个部分看起来互不相关,但并非没有内在联系。自然是人类所生存的环境,科技是人类与自然打交道的手段。所以这部书是围绕着人的。如同某一个手机广告:科技以人为本。然而,自然以及人类自身以何种面目呈现在人面前,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逐渐变化逐渐丰富的。经过了20世纪这一个世纪的努力,人类凭借科学技术使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对自然以及人类自身的认识也远远超出了上一个世纪。在世纪末出版这样一部著作,应该是对本世纪的科学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总结。

即使没有本世纪的所谓知识爆炸,包罗万有的百科全书也是不可能的。一个篇幅有限的著作必然面临选择的问题,也只有通过选择才能完成一种诠释。这部书对20世纪的科学和科技成果作了自己的概括。全书呈立体网状结构,有粗有细,有全景有特写;上下纵横,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人体、科技是三个大的全景。在自然这个全景中,可见宇宙、地球等中景,书中每相对的两面阐述一个主题,相当于近景。近景内还有特写。以全书第一个近景为例,该近景的主题是:“我们在宇宙中的地位———太阳系与宇宙的关系”,即使是科普,这个题目也足以写几本书,以两页的篇幅描写,只能是概括而又概括。该主题在一两千字的正文只提到了几个点:先民的天文观测、地心说、日心说以及地球的渺小。然后再通过5个图片对“天球”、“我们的太阳年”、“北天半球的星座”以及猎户座各星体距地球的距离作了特写。此外,还附加了一个特写:公元前3100—1500年间建造在英国索尔兹伯里附近的“石头天文台”。这个特写有四幅图片,其中两幅说明了夏至日出和冬至日落时巨石阵中的巨石与阳光的关系,两幅照片展现了巨石阵在上述两个时刻的美丽景象。单是这一主题内部就有一种纵深的历史感。这部书还借鉴了某些《圣经》版本中所使用的相互参见的方法,在每一页的页脚列出了参考条目。如第1页页脚列出了三个相关条目:“星系”、“太阳系”和“望远镜”的页码。这在某种程度上有点类似于电子出版物中的链接,使整部书链接成一个超文本。

图片在这部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版面分布上看,图片与文字的面积差不多平分天下。这种图文互融的编排方式贯穿到每一个主题,所有的主题聚合起来,构成了一个迷人的世界。

百科全书与科普读物

由于这部书没有主题索引,所有的内容只能在目录中查找,因而这部书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百科全书。不妨把百科全书理解为形容词,则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普著作。它既可以像百科全书那样当作工具书来答疑解惑,也可以当作消闲读物,在茶余饭后翻上几页。

所以对于这部书的内容,有必要做进一步的介绍。

第一部分是“自然”。自达尔文之后,人类开始接受一个处于不断演化之中的自然界。人类是自然界演化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本世纪的物理学家发现,宇宙本身也处于演化之中,并开始探讨宇宙自身的演化过程。关于演化着的自然界的学说本身自然也应该处于演化之中。所以应该明确,这部书所介绍的自然界乃是本世纪人类所能知道的自然界。这部分从最宏观的科学对象“宇宙”讲起,介绍了宇宙自大爆炸以来的演化历史。第二章讲太阳系中对人来说最重要的行星———“地球”的构造、形态和各种地质作用。然后进入第三章“气候与天气”,讲述地球大气层内发生的一些事情,这是对生物有直接作用的部分。第四章便是“生命的形式与进化”,以18个主题讲述生命是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简单细胞到复杂细胞,直到最后哺乳动物中的人主导了地球的过程。照此顺序,下面似乎该讲到人了。但是由于“人体”在这部书中是单独一大部分,所以下面几章讲授的是动植物的各种行为。第五章为“性与繁殖”,繁殖是生物的第一本能,也是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第一特征。而雌雄二性之分对于生物种类的丰富实在是必不可少。这里面谈到了植物、鱼类、两栖类、鸟类以及哺乳类动物等的繁殖方式。其中有众多精彩华章可反复观赏。食色二性同等重要,第六章自然该谈“新陈代谢与营养”,其中可见各种生物五花八门的养活自己的办法。跟下来的第七章“进攻与防卫”和第八章“定向与联络”讲的都是动物的生存方式。最后的第八章讲到了本世纪后半个世纪越谈越热的话题———“环境污染”。在所有的物种之中,只有人类有破坏生态的能力,人类的行动已经参与了自然的演化过程,于是在“自然”这一部分的最后一章出现了人类活动的后果。

这部书的第二部分是“人体”。其内容上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相当于一个人体生理卫生小科普。但是,这已经是包含着90年代最新医学知识的科普。虽然网页的主题没有什么变化,其内容却是新近刷新的。人类对自身的了解同样常变常新。当然不妨再强调一下书中精彩的图片。“人体”这一部分的题图是一幅电子显微镜下的血液标本。红细胞如同散落在绿色草坪中的玫瑰花瓣,美妙绝伦。

知识的背后潜藏着观念,刷新的知识中潜藏着刷新的观念。记得若干年前自然博物馆举办“生命的奥秘”展曾引起轩然大波。将要展出的男女生殖器官的模型被许多人视为有伤风化,不得登大雅之堂。最后的展览冲破了重重阻力才得以实现,但据说原有两张青年男女的巨幅正面全裸照仍未能展出。“人体”这部分有“进化与生育”一章,共12个主题。有关图片与其它章节一样,印刷精美,没有存心遮遮掩掩。其中“分娩的过程”一节中,有婴儿分娩全过程的图示。在其“分娩的姿势”的图示中,分娩的女性正面全裸,在背后助产的却是位男士。

这部书的第四部分是“科技”,我把它理解为科学的技术。这是人类所独有的最强大的武器。其第一章为“基础理论”,介绍了作为本世纪技术的根基的一些科学原理。如原子、电子、电磁波等。在随后的九章里介绍了如“能源”、“媒体与通信”、“计算机”、“医学与生物技术”、“交通”和“航天”等本世纪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其中包括了近几十年来最新成果。如互连网、虚拟现实、纳米技术、“未来的数字电视”等。在“现代电影中的特技镜头”一节中,提到地例子是《泰坦尼克号》。

现代人对于科学的信任已经到了迷信的地步。因而科学带来的任何奇迹都很难使人有多少惊奇。进而对科学技术的细节不再关心。同时,专业的精细划分使得很多人没有能力关心。因而绝大多数人对身边的电器如电视机、传真机、复印机、计算机等工作原理懵然无知。这部书的这一部分为想了解这些原理而又不敢了解的人提供了一个了解的方式。在一幅幅图片的引导下,掌握一点技术原理。不亦乐乎?———可能也没有什么好乐的。

科普书籍中的图片

同样是作用于视觉,图片对人的冲击比文字要强得多。90年代初期,我在一家科技类杂志社客串。去图书馆翻阅资料时,曾有幸潜入了外文库与港台库。我看到了大量印刷精美图片丰富的科普图书。其中有一种台湾杂志《科学眼》,大16开,全部铜版纸,彩色印刷。大幅图片比比皆是。有一期中有一幅一群?直立着站在山头看日出的照片,让我至今不能忘怀。相比之下,中国内地的出版物要逊色得多。其原因除了客观上的诸如印刷技术落后之外,还有观念上的差异。在我所接受的教育中,科学一直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神圣的东西,须仰视才见。即使是科普,也是要求读者掌握知识,其图片则偏重于实用,能说明问题就行。其余都是奢侈。

近些年来,中国内地的科普图书出版逐渐丰富起来。其中也开始有一些在从前看来豪华的著作。《迷人的世界》是其中的一个出色代表。在印刷制作方面已经与国外出版物没有什么差别了。这些印刷精美的图片使美与科学连在了一起,科学除了可尊可敬之外,又呈现了它可亲可爱的一面。

迷人的自然

《迷人的世界》中,有许多漂亮的以及丑陋的动植物的图片。

作为一种动物,我相信人有与自然亲近的本能。但是后天的教育使我们疏远了自然。电影《四十不惑》中有这样一段情节:一个在乡村长大的孩子与城里孩子相遇了,城里孩子向乡村孩子炫耀他的各种玩具,其中包括一个卡通化的金龟子。乡村孩子不屑地说:你见过真的金龟子吗?中国学生对于动物和植物的知识了解得很少,他们所有与自然的亲近都被当作是玩,在大人看来越少越好。我在小时候曾经见过一付让我动心的扑克牌。每一张牌都印着一棵植物的线描图,每一种植物都是一种中草药。这样的主题大约有助于抓革命促生产,也能够避免小资情调的嫌疑,所以得以出版。但也许我见到的版本本来是文革前的产品。如果那时能有一本书,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的照片,会把我乐疯了。我至今仍然感到遗憾,动植物知识太少。

我在小时候对蚂蝗极为畏惧。我们那时关于蚂蝗的知识是这样的,蚂蝗能够钻进人的皮肤,进去后,蚂蝗会收缩成一条线,顺着血管往里爬,爬到心脏,人就死了。对付蚂蝗的办法是,一见到蚂蝗贴在皮肤上,要立即用手掌或者鞋底拍,蚂蝗一痛,就收缩,就变粗,就会掉下来,这时再把它踩死。千万不能扯,一扯就断,断在里面的那半条往里爬得更快。这使得我挨过这样的鞋底:我的玩伴冲我大喝一声蚂蝗的土名,我马上吓得一动不敢动,只见他迅速脱下布鞋,用千层底往我大腿上拍,几下,蚂蝗就掉在了地上。被他用另一只脚碾死。我的腿顿时红了起来,同时极为佩服他的勇敢。

长大以后我对蚂蝗的神奇本领也曾产生过怀疑,但是进了城,失去了与蚂蝗打交道的机会,也就不再理会。看到《迷人的世界》165页,才知道蚂蝗只是吸血,吸饱之后,自己就掉下来,决不会往里钻。我小时候的鞋底挨得并不十分值得。蚂蝗虽然很丑,但是在西方曾用来治病,用蚂蝗吸血的功能作为放血疗法的工具。

在这一页上,还有另一段话,值得一引。

“昆虫也可能成为一些寄生动物的宿主。例如草地蚂蚁就是一种名叫蚁螨的小螨虫之宿主。蚁螨驻留在蚂蚁的腮帮下,用6条专门的钩型小腿钩住宿主。蚁螨多下来的两条腿特别长,它用来敲击着蚂蚁头上的触角,以向蚂蚁发出信号,使其呕出一滴食物,供自己吸食。”

生物世界的奇异景象让人叹为观止。

在以往关于动物和植物的介绍中,总是以人为中心,从人的角度把动物分为益和害。前几天在电视上还见到一部介绍狐狸的片子,为了改变狐狸的狡猾形象,说了狐狸的许多好话。比如狐狸的毛皮是一级毛皮,狐狸的某项器官是名贵中药等。可见这种人类中心的观念至今仍有市场。

在这部著作中,对各种生物完全是以中性的语气来描述,不以人类的道德来评价动植物的行为。惟有这种平等的态度,才有可能使人平和地处理好与动物和自然的关系。没有这种态度,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科普著作的翻译

客观地说,中国的科普确实落后于西方国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依我拙见,大致有三个主要原因。首先是国内没有一支有实力的科普创作队伍,这与理工科人士薄弱的人文素质有很大关系;其次是科研管理部门不重视科普,甚至鄙视科普;第三则与出版社有关———出版社不具备新的科普理念,分不清科普书籍与教学辅导材料之间质的差异,因而没有与国内有限的科普作者形成良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大批引进外国的优秀科普著作是一条比较快捷的方法。但是,科普著作的翻译也不是普通学习外语的人可以胜任的。对于翻译人员,至少应该有四点要求:其一,懂外语;其二,懂所翻学科的专业;其三,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第四,中文好。然而遗憾的是,满足以上要求的人也不多见,其原因同样与我们的教育制度有关。

近些年我读了很多科普译著,我总能挑出各种各样的毛病。不客气地说,不及格的比例极高。其中有很多是由于中文不好。许多一流的科普著作没有得到一流的翻译。相比之下,这部《迷人的世界》得到了很好的翻译。如果不打优秀,至少应该在良好以上。但是,如果不找出点毛病,总显得我本事不足。比如349页的主题“什么是疼痛和疼痛的产生”就是不好的中文,该删掉“什么是”。

顺便再提出另一个疏漏。123页,图G“鱼类的发展史”,文字说明中提到“从这一进化谱系中我们看到:只有原始的总鳍目和横口目(鲨目)一直存活到今天。”但是在文字左面的谱系图中,根本就没有横口目或者鲨目。

知识的来源

在我受到的教育中,科学意味着真理。真理是客观的,不会是哪一个人的主观观点。因而在教科书和科普书中,几乎没有作者的痕迹。作者也绝不会认为他们所陈述的是他们自己的观点,他们只是在转述一些正确的科学道理。作者的隐退使他们所陈述的知识更加神圣化,它甚至没有来源。没有人称的陈述就是上帝的陈述。然而,绝对正确的知识是不存在的。

但是在另外一些人看来,任何知识总是有来源的,总是某个人或者某些人说出来的。在西方人的学术出版物中,作者的名字和参考文献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表明了思想的传承。即使是转述,转述的话语也具有转述人的痕迹。因为说什么,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取决于转述人。

比如在《迷人的世界》中,每一个主题都应该有具体的写作人员,具体的翻译人员。这两个名字并非可有可无,它表明了这个知识的来源。现在许多百科全书的词条后都标注着作者的名字,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即使是百科全书,它所传授的也不是绝对正确的知识。如果我引用百科全书,我所引用的仍然是词条作者的观点———至少是词条作者同意的观点。因而这个名字首先不是荣誉,而是责任。这一点,并没有引起中国出版界的重视。《迷人的世界》也忽略了这个问题。而这部书所忽略的名字还不只是这一个。

这种把知识视为绝对知识的态度还存在于内文中。仍以第一个主题为例:13页图C中说,猎户座中红色位于中上部的“肩星”叫“参宿四”。这种说法略有问题。猎户座中星星不可能叫“参宿”什么,只可能叫猎户座α或者β什么的。如果一定要把颗星星叫做“参宿四”,应该说明是中国古代的名称。因为那是它在中国古代天文体系中的名字,与西方天文体系中猎户座有不同的知识来源。

作为百科全书的问题

作为一部百科全书,这部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知识产权。据周光召先生的序言,这部书是江苏科技出版社与德国贝塔斯曼出版社“合作出版”。在这部书的版权页上,标有贝塔斯曼的授权。在工作人员的名单上,可以看到中方的总策划、责任编辑、中文版式设计者及译者、译审、科学顾问的名单。但是,奇怪的是,没有德方的原作者名单。也不知道此书是否有德文原著。如果没有,译自何处;如果有,德文书名是什么,是哪一个版本。于是,整个一部百科全书的知识来源就成了无头案。

全书只有一个周光召先生的序言和一页未署名的《前言》,从《前言》的内容上看不出这是译自德文,还是中译本的前言。这么大一部百科全书,没有中德两方出版社的出版说明实在过于奇怪。

作为百科全书最重要的索引也被省略了。全书只有一种索引方式,就是前面的《目录》。

世纪末的文化象征

前几天,与几位出版界的朋友闲聊,一人提到有一个出版社正在编辑《爱因斯坦全集》,他认为是好大喜功的表现。因为根本就没有多少人能看懂。对此,我表示了反对。我认为出版《爱因斯坦全集》是一种文化象征。哪怕没有一个人买,也是应该出的。至少各大学物理系的图书室应该备上一套。我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同样是文化大师,出版《莎士比亚全集》不会有人有什么疑义,为什么出版《爱因斯坦全集》就是好大喜功?这又是C.P.斯诺所说的两种文化的冲突。出版《爱因斯坦全集》至少象征着对另一种文化———所谓科学文化的尊重。

在这样一个时代,出版《迷人的世界》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文化象征。但是,这个象征与上面所说不同。《迷人的世界》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该不该出的问题,而是该怎样出的问题。因为,电子时代已经到来了。我在很长时间以前就开始疏远了印刷品。我的书架上也有一套《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但我更愿意用电子版的百科全书。它们重量轻,容量大,尤其是便于检索,引用更方便。所以我相信,下一个世纪,百科全书的印刷品出版将会迅速被光碟取代。但是,我仍愿意保留一部《迷失的世界》,这是我对印刷品的尊重。它将作为一种传统媒体的文化象征保留在我的书架上。

从这个意义上说,江苏科技出版社在这个年代出版这样一部书,所冒的经济风险更为巨大。对此,我表示敬佩。同时,也建议江苏科技把《迷人的世界》的光盘版列入出版计划。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